本文转自:长江日报
一年级新起点
游戏力教育助孩子心灵启航
新学期,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小朋友的角色转换而来,不少新生的父母对孩子能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充满了担心。本期《你问我答》邀请青山区红钢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李晶,与新生家长们一起来聊聊如何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内容和自理要求方面有很多不同:学习内容从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,自理方面以依赖他人转为依靠自己自主自立为主,孩子们从天天玩转换成天天学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不适应:不愿意上学;自理能力弱;做事不主动;情绪不稳定。作为家长,我们要用平和的情绪、智慧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完善小学生角色的定位和身份认同,家长们也要和孩子一起适应身份的转变,陪伴孩子共同成长。
■ 从言语的细节着手改变
在校门口经常会遇见孩子哭不愿意进校,严厉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训斥一番,这会让孩子因为害怕惩罚而非发自内心地去完成;溺爱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承诺买零食和玩具,这样无条件的满足会让孩子没有边界感。
我们要成为民主型的家长,在态度及语气上尊重孩子,要明白孩子不愿意进校的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?走进孩子的内心,我们会发现孩子哭,不愿意进校,往往是因为想到马上要和家长分开了,内心很失落,害怕独处。这时,我们要跟孩子进行有效地联结,可以俯身抱抱他说:“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,但我们现在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,你在学校里专心学习,爸爸妈妈去单位认真工作,等我们都完成了今天的任务,我们会在校门口迎接你放学,好吗?”
如果孩子停止了哭泣,要及时表达认可:“我喜欢这样的你,我相信你在学校里会棒棒的,我们也会和你一样在工作中棒棒的,现在,让我们给彼此一个大大的赞!”
这类和善与坚定的话语,对孩子的“不愿意”表达了尊重理解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;同时没有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,坚定地遵守了原本的规则,让孩子清晰地了解界限。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共情与理解,他们也更愿意展示自己合作的一面。要知道,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爱、被尊重、被倾听、被接纳、被珍视。
■ 帮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,从整理书包开始
有的孩子放完了书本文具不习惯拉上书包的拉链,任由书包松松垮垮。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:“你知道吗,每个书包都有一个小主人,有些小主人很爱它,里面的书本和文具总是整整齐齐的,小书包可开心了;可有些小书包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,它的肚子被塞满了,还敞开着,难受极了,每次小主人找东西的时候,小书包被扯得可疼了,非常不开心。快看看,你的小书包现在的心情怎样呀?”这时,孩子会想得到小书包的夸奖而去主动收拾书包,家长可以及时采访孩子:“哇,我看见你的小书包笑了,它在对你说什么呀?”
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结,让孩子感同身受,如果下次又忘了,可以提醒:“瞧,你的小书包不高兴了,你要记得好好照顾它哟!”家长放下批评和命令的姿态,蹲下和孩子“在一起”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敞开共情之心,用有趣的方式与孩子体验生活的乐趣。
■ 走进孩子内心,培养孩子协作能力
有的孩子在家里比较懒,想锻炼他做家务也是百般不愿意。对这种孩子应该怎么办呢?
家长可以吃饭前试着问:“谁愿意来帮助摆碗筷呀?”如果孩子没有回应,可以让家中其他成员配合一下,建议孩子来参与。吃饭的时候温柔地说:“幸亏有你帮忙,不然我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。”饭后,家长假装很累的样子,对孩子说:“你愿意帮我把碗筷拿到厨房里吗?”孩子如果答应了,家长可以立即进行回应:“有你真好呀,我今天做了饭后感觉好累,都没什么力气了。”这样的真情流露,孩子听了会很感动。
用孩子的语言对孩子说话,走进孩子的心里,让孩子愿意听并能听懂,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。尊重彼此,激发孩子们内心的力量,用看得见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,是提升孩子自信的法宝。
■ 关注孩子情绪,给足孩子爱和安全感
有孩子遇到家长不顺着他的时候爱乱发脾气,可能换来的是父母的一通吼,双方都很累。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呢?
家长可以试试一个方法:轻推。如何做呢?情绪临界点是个很好的切入点。不歇斯底里,不失控,又不退缩。可以试着在家里设置一个温馨的“情绪安静角”,有一个软软的沙发、毛绒娃娃、甜甜的糖果、喜欢的读本。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,当我们情绪不好又控制不住的时候,可以去“情绪安静角”坐一会儿,尝尝甜甜的糖果,和娃娃说说话,看看喜欢的书,让自己从情绪的“暴风雨”中慢慢走出来。当情绪平和后,可以一起聊聊“情绪风波事件”的起因,然后通过游戏“如果我是你”角色扮演去倾倒“情绪之桶”,不打断、不争论,分享不同的应对方式,也会让彼此间的亲密感和联结感大大提升。
当孩子有一些情绪,但还没有被情绪完全吞没时,说明他正处在情绪临界点上,帮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,倾听孩子的感受,接纳孩子的情绪,用“轻推”的方式把孩子的“爱之杯”蓄满。
亲爱的家长们,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“眼对眼”“肩并肩”“心连心”的方式相处,和孩子的情绪调频,看见孩子的感受,听到孩子的心声,理解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,用游戏力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。